大家是大飞机工匠

来源:大飞机报
时间:2017年06月22日

  图为“十大工匠”分别为张建平(前排左)、孟见新(前排中)、潘伟林(前排右)、周志强(后排左一)、缪鸣伟(后排左二)、陈夏萍(后排左三)、周琦炜(后排左四)、陈昆(后排右三)、赵浙卫(后排右二)、戴渊(后排右一) 徐炳南摄

 

  又是一年五月红,又是一季劳动美;又是一年花开时,又是一次梦放飞。近日,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评选出首批10名“上飞工匠”。是“上飞工匠”的手,技术、技能人员的手总装了第一架国产大飞机。厚植“匠心学问”,传承“匠心精神”。“‘工匠精神’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价值导向。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李总理总理屡次提及‘工匠精神’,把‘工匠精神’上升到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‘工匠精神’正改变着整个民族、社会和制造业,为民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。”刘林宗在首届“十大工匠”表彰暨“工匠讲坛”上表示,上飞企业的十大“上飞工匠”就是“大飞机工匠”。

  他说,加大工匠的培养、选树、宣传、奖励力度。进一步发扬“工匠精神”,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,是大飞机事业后续发展的需要,是企业学问建设的需要,是提升产品、打造精品工程的需要,也是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。“工业强国也是技师技工的强国”,聚焦民机事业发展,离不开一线“手艺人”。要做强做优中国大飞机事业,让中国商飞企业在全球竞争激烈的民机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,还需要一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。

  在培养工匠、提升职工技术技能素质中积极作为,充分发挥作用。积极为广大职工搭建提升技术技能素质的舞台,着力搭建竞赛展示平台,以提升素质、岗位建功为主线,大力开展以“技能型、创新型、优质型”为重点内容的劳动竞赛、岗位练兵和技术技能比武。加强宣传,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学问氛围。

  广泛团结引导职工积极践行“工匠精神”。精神的力量永远大于物质的力量,“工匠精神”是“大飞机精神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中国商飞企业的学问核心和精髓,要再接再厉,积极践行“工匠精神”,培养更多的“大飞机工匠”,助力民机事业发展。

  工匠讲坛请来了“大国工匠”高凤林、胡双钱、王伟,“上海工匠”、宝武工人技能专家王军参加活动并现场讲述了工匠故事。

  高凤林是一名火箭焊工。三十几年里,他只专注于做一件事——在厚度、薄度均在毫厘之间的管壁上,攻克发动机喷管焊接技术难题,被称为焊接火箭“心脏”的人。访谈中,大屏幕上出现了“一双筷子和一个大茶杯子”的照片,高凤林根据这张照片讲起了自己1980年刚刚参加工作时的场景。当时,他为了练焊接送丝准,练稳定性,吃饭的时候拿着筷子练送丝,端着装满水的茶杯子练稳定性,由此,他告诫台下的年轻职工一个道理——功夫都在8小时外,要想让自己的技术快速进步,就是要时刻想着练、寻找机会练、持续不断练,业精于勤而荒于嬉。

  王军是一名工人科学家,“要像做科学家一样去做工人”是他的座右铭。刚刚入职时,王军只是一名垫料辅助工,但他下定决心,哪怕做辅助工也要做最棒的辅助工。他不断学习、善于观察,敢于在工作中实践自己的金点子,从起初的小改革变为后面的大专利,现在已是工人阶级中守正创新的优秀代表。访谈中,大屏幕上出现了“35、18、6”三个数字,据王军先容,这是截至2016年,他在国内外发明展获奖35项,金奖18项,很多创新成果替代进口并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近五年创直接经济效益6亿元。由此,他想告诉台下的年轻职工,学历有限,创新无限,普通的岗位也能做出彩,普通的岗位也能出不普通的人才。

要闻

更多>>

媒体聚焦

更多>>

研制历程

更多>>

人物

更多>>

高清大图

更多>>

太阳集团y8722ycc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42517号
地址: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19号 邮编:200126 电话:86-021-20888888 传真:86-021-68882919

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02390号

XML 地图 | Sitemap 地图